|
|
|
|
|
|
|
|
|
|
|
|
|
|
|
|
   
站 内 搜 索
医疗帮扶落地,助力健康服务进深山
作者:南方+ 发布时间:2020-10-30 已被阅读:

一间诊室,两个医生,转诊率居高不下——这是2019年3月前,昭通鲁甸县人民医院的眼科状况。

一年半之后,鲁甸·东莞眼视光诊疗中心的成立已经为上千名白内障患者扫除眼前阴霾。截至2020年9月29日,治愈数据已经增加至1110位。

上千台手术、多次赴莞培训,一支10人的本土眼科团队也在两地医生的互动中逐渐组建。

2名可独立进行手术的医生、8位眼科医护人员、专业化的眼科配套器材,从仅有一个诊室到拥有专业诊疗室、检查室、手术室、病房等全套设备的眼科治疗中心,鲁甸眼科医院的蝶变在悄然发生。

走进鲁甸

帮贫困白内障患者恢复视力

狭长的医院走廊里,在靠近验光区的座椅上,5名穿着病服的老人刚滴完散瞳药水,紧闭着双眼,身旁的家属着急地询问下一步安排。

11时30分,第一名患者进入手术室,30多分钟后又一名患者进入……这样的接力一直持续到下午3时左右。

“感谢,感谢!”这是病人每次从手术台上下来,刘祥开听到最多的两个字。他是东莞光明眼科医院派驻到当地的医生,如今已经参与完成了800多台白内障手术。

“恢复一个患者的视力是我们应该做的,但帮扶一个家庭才是我们支医最大的意义。”刘祥开感慨道。

1110名白内障患者中,有年老者、青壮年甚至还有孩子。因为眼睛看不见,他们的脱贫道路比常人走得更加艰难。

▲东莞光明眼科医院派驻到当地的医生刘祥开与当地医生一起做手术

24岁的小胥做完白内障手术后说,“等我脱贫了,我要自费来给另一只眼睛做手术!”

“还没有摘下纱布,就感觉就眼前亮了,走在街上第一次能看清楚那些昆虫了!以前只知道是一个黑点,现在上面的纹路都能看清楚。”术后摘下纱布的场景小胥还清晰记得。

上初中那年,小胥的视力开始下降,直到今年1月他才前往医院接受治疗,当时他已经24岁了。而一台30多分钟的手术,让他的视力从0.1提高到5.1的视力水平。

“之前准备去电子厂工作,但体检之后,就被拒了,电子零部件都很小,说我的眼睛分不出好坏。”因为视力的原因,可供小胥挑选的工作并不多。

小胥一家是鲁甸县龙树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母亲视力不好,靠父亲一个人外出工作,如今他一个人视力的好转也为全家带来了脱贫希望。

“过段时间准备去上海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赚了钱就去做第二只眼睛的手术,我想用最好的材料。”小胥边说边规划着自己的未来。

与年轻人相比,饱受白内障困扰的老年人更是鲁甸眼科的常客。

“老人失明5年了,每天都那样呆坐在家门口。”刘祥开指着一张图片说。这是今年他带领团队去乐红镇乐红寨,为当地留守老人检查眼睛时目睹的场景。

“我得照顾老人,所以也没法出远门打工,经常要回来看一看。”自从老人失明后,35岁的儿子就只能在家附近打散工。

今年8月,走下手术台的老人再也不需要被家人搀扶着回家。两个星期的时间,老人的两只眼睛都完成了白内障手术,他们一家人距离脱贫又近了一步。

 

上山下乡

47万人送上眼健康服务

在医院眼科走廊里,背影佝偻、身旁有人搀扶就诊的老人随处可见。他们有的因糖尿病引起视网膜病变,不少人在视力下降多年后才来就诊。

一直以来,鲁甸地区因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盲眼疾病高发。白内障、黄斑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患者极多,像这样因受眼疾困扰而难以独立生活的老人不计其数。

然而,47万人口的鲁甸县,却只有3名眼科、五官科医生,且均不能独立完成治疗性手术。许多老人一旦患有白内障,无法及时得到治疗,长年需要家人照顾生活,生活质量极差。

了解相关情况后,东莞支医团队一落地就投入到各项眼疾的治疗中。第一例眼底荧光造影、第一例眼底激光、第一例散光人工晶体的植入术……许多不曾在鲁甸开展的高难度眼科手术相继进行。

“以前每天可能一共接诊约10个病人,现在每人每天都要接诊40个病人左右。”当地医生陈龙慧说。

专业团队吸引了大批患者就医,同时也再次让医疗工作者意识到,解决当地眼科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刻不容缓。

“来到这里的两个月,我个人已经完成了200多台白内障复明手术。”刘祥开回忆。

与刘祥开一样前往鲁甸支医的东莞医生还有很多。一年多来,东莞光明眼科医院先后派出56人次到鲁甸县开展帮扶,眼视光诊疗中心已接诊眼科患者超过1万人,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1100多台,各类其他眼科手术约200多台。

▲从东莞培训回来的鲁甸医生给当地患者做术前说明。

走廊里等待手术结果的病人家属、诊室门口排队就诊的病人……从上午11时到下午4时多,二楼眼科的楼道一直很“热闹”。一段时间的等待后,很多病人也获得了满意的治疗答复。

看到这样的变化,陈龙慧感慨:“以前我们只有两个医生,只能处理比较基础的疾病,比如说眼睛有异物之类的,像白内障这类的手术不是转诊到昭阳区,就是等市里专家定期下乡开展义诊活动,但现在我们医院都可以解决。”

以鲁甸·东莞眼视光诊疗中心为基地,东莞眼科帮扶团队还将眼健康知识送入社区乡村。

2019年3月开始,他们对鲁甸当地12个乡镇97个村(社区)近500多位乡村医生进行了二期眼科基础知识培训,建立了3个中心卫生院的眼科工作站,完成了全县12个乡镇134所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家长近视防控知识讲座和对部份学生的近视筛查。

下午4时,沿着狭长的走廊继续向前,前来就诊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诊疗室内医生王黎正拿着手电筒为一位患者检测,隔壁的检测区还在打印病人的眼底检测结果,另一侧的候诊室内护士正在为一名眼睛进入杂物的患者滴眼药。

“除非医院停电,要不然停不下来的,自从中心建起来,每天要接诊30多名病人。”王黎话音刚落,另一位患者又出现在诊室门口。

 

培训指导

助当地组建十人眼科医疗队伍

与接诊和手术相比,令东莞援助团队感觉同样迫切的,是如何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眼科医疗队伍。

“嘀”的一声,鲁甸县人民医院眼科手术室内超声波乳化仪的电源灯亮起,患者在护士的搀扶下躺在手术台上。

“请放松,睁大眼睛。”刘祥开轻轻推动显微镜确定位置,一旁的陈龙慧打开消毒设备,手术开始。

显微镜下作业,需要眼手脚多方协作。白内障手术需要经过切口、撕囊、劈核、吸除核块、吸出皮质、打粘弹剂、人工晶体导入等20多道核心步骤。

拉开、抽取、移动,透过显微镜,各种显微器械在刘祥开手中忙碌起来。

“切口的位置、手的力度、眼力的准度、脚下机器的配合度以及患者白内障的严重程度对主刀医生提出很高的要求。”手术后刘祥开指着一旁的仪器对记者说。

但当地的医生要么岁数大,要么刚毕业太年轻,让鲁甸县的眼科疾病治疗陷入尴尬境地。

为了让当地的医生更好地掌握治疗技术,一套从书本理论到实际操作、动物眼操作练习、典型病例查房,再到手术细节分析的培训课程应需而生。

据东莞光明眼科医院行政部主任韦淑玲介绍,从2018年10月开始,东莞光明眼科医院总共接收来自鲁甸的三批眼科医护人员进修。

第一阶段有8名医护人员参与,主要侧重于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以培养操作白内障等手术能力为主,从去年11月开始的第三批次培训目前还在进行,预计将于明年3月结束。

从零开始,通过理论教学与临床带教相结合的方法,目前东莞已经培训了两名能自主开展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眼科医生。

“刚开始一场手术下来很紧张,感觉全身肌肉疼。”从今年开始,一直在当地眼科工作的陈龙慧第一次拿起了手术刀。

“手柄不要动,对对对,很好,进展顺利。”在当天的手术中,陈龙慧时不时听到刘祥开教导的声音。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其实就是眼科大夫。我们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经验传授给当地医生,让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树立信心、掌握知识、学以致用,逐步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眼科医生。”刘祥开补充道。

“刚开始上手术会总被骂,但被骂也是好事,自己才会更快进步。”当地医生王黎告诉记者,今年她已经单独完成了60多台白内障手术。

1

▲诊疗室内医生王黎正拿着手电筒为一位患者检测。

作为目前科室最年轻的、可独立完成白内障手术的医生,2017年考入鲁甸县人民医院的王黎回忆:“在东莞培训的时候,我们让食堂的工作人员帮我们买猪眼,练习操作,每天都‘跟台’看手术,如果有一天没去跟手术,心里就会感觉有点空。”

2018年与王黎同一批次前往东莞学习的还有护士张俊玲,以前一直在鲁甸县人民医院综合门诊工作的她,第一次接触眼科培训的课程,她坦言压力很大,“今天上课,明天考试,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了”。

2019年3月,培训结束后的张俊玲第一次发现,很多基本的眼科疾病自己可以上手了。

“有一名病人有眼红、流泪、存在异物感的症状,后来判断是急性结膜炎,我刚刚帮他剔除伪膜,进行清洗。”刚为一位病人清理完眼睛异物的张俊玲告诉记者。

如今,东莞帮扶队伍已经为鲁甸县人民医院眼科培训了10名医护人员,目前仍有两名医生在东莞光明眼科医院进修,并初步掌握了眼科常见病的诊疗及手术能力。

鲁甸眼科的成功,不仅造福了当地百姓,其模式也吸引了更多不同科室的医疗团队进驻。

“鲁甸·东莞皮肤病专科联盟”“鲁甸·东莞胸痛中心联盟”“鲁甸·东莞妇幼保健专科联盟”“鲁甸·东莞精神卫生中心”“鲁甸·东莞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中心”等机构在2020年先后挂牌启用。

■见证

东莞驻鲁甸扶贫医生刘祥开:

让小小手术刀成为人才培养利器

手术灯下,亮黄色的夹持劈核钩在刘祥开的手中灵活移动,透过显微镜头,患者眼球内部的混浊杂质逐渐被吸出,10多分钟后,一台白内障手术完成了。

“这是我们白内障手术的两个‘秘密武器’,一个是黄色的劈核钩,另一个是这把紫色的前囊抛光器,我也叫它‘紫霞仙子’。”手术后,刘祥开讲起这两件医疗扶贫“秘密武器”背后的故事。

白内障复明手术是当地老百姓最需要的一项手术,能否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现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医生,成为了整个帮扶工作的重心。

这项技术看似简单,却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显微技术,要求医生必须拥有扎实、熟练的手术技巧,学习过程并不容易。

“手术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都是互相关联的,一环扣一环,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反复艰辛的模拟训练。”刘祥开解释道。

日常的培训中,刘祥开不仅需要在手术过程中一边手术一边讲解,分解每一个动作,反反复复讲,而且必须在带教过程中了解当地医生的学习特点,根据他们的个性进行教导。

“我经常一有机会就上网搜、听网课,从不同角度的去分析理解手术的理论、技巧,找出所有能够帮助他们的教学材料。”刘祥开说。

终于有一天,在网上检索的过程中,刘祥开注意到北京同仁眼科医院的赵教授。“他发明的一项‘小刀劈核’专利技术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他在新疆长达2年的白内障复明工程中探索出来的。”刘祥开说。

今年6月,除了应对繁忙日常工作,刘祥开的心思都集中在“小刀劈核”技术研究上。为了获取学习资料,甚至配合相关培训机构在朋友圈“发广告”。

在多次反复阅读、观看视频后,刘祥开最后确认此项技术确实可以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让医生少走弯路,更早独立操作。这种方式对于在白内障治疗方面有极大需求的鲁甸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众多大城市的眼科专家来说,这项技术可有可无,但对于我们鲁甸县基层医院来说,却是培养人才实现零的突破的利剑,是决定我们能否彻底掌握手术能力的一项关键技术。”谈起这个技术的发现,刘祥开声调都提高了。

随后,在与东莞光明眼科医院副院长于强沟通后,当晚11时,医院立即安排采购专利器械,并且第一时间将手术刀寄送到刘祥开手上。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最终的结果证明了刘祥开当初的判断。“引进的‘小刀劈核’技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对刚开始学习的手术医生来说,简直就是一本‘练级宝典’!”刘祥开调侃地说。

“我已经40多岁了,之前没有白内障手术经验,很担心自己能否掌握此项技术,但是从完全恐惧到小试牛刀,这项技术让我重拾信心。”陈龙慧说。

从带教到独立操作,第一台白内障手术获得成功、第二台成功、第三台成功……一把手术刀的引进,帮助医院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跨越。

 
关闭窗口
 相关资讯
 · 医疗帮扶落地,助力健康服
 · “十三五”,决战脱贫攻坚
 · 广东省医疗保障局:管好“
 · 国新办举行“脱贫攻坚路上
 · 《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
 ·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
 · 关注心理健康,肇庆市府办
 · 精准扶贫,健康同行
 · 清溪镇、坪石镇联合举办健
 · 聆听南沙普通护士的心声:
 · 东莞清溪镇扶贫办和乐昌坪
 ·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
 · 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
 · 决战决胜夺取脱贫攻坚战全
 · 国务院扶贫办举行脱贫攻坚
 · 金句+全文实录!习近平在
 · 梁和胜:贫困县里建起微创
 · 健康之路,佛山医生来了!
 · 广州对口医疗帮扶提升贵州
 ·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